脈衝電磁場療法對膝關節炎患者的肌力和疼痛改善效果 :試驗研究結果

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化性關節疾病,會導致患者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本文將深入探討一項最新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該研究評估了脈衝電磁場(PEMF)療法結合家居運動對晚期膝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指出,脈衝電磁場 ( PEMF,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 療法配合居家運動,能顯著改善末期膝關節炎患者症狀。這項刊登於《Frontiers in Medicine》的研究,為等待手術的患者帶來新希望。本文為科技研究報導,並非醫學推薦或建議,內容上可能有偏差,歡迎指正,內容以研究報告原文為準,正式醫學建議,請聯絡專業人士。

研究基本資料

項目詳細資訊
研究規模60名患者
分組方式治療組30人,對照組30人
療程時間8週
治療頻率每週2次
單次療程10分鐘

治療效果對比表

基線人口統計學特徵與臨床特徵
評估項目治療組改善幅度對照組改善幅度
疼痛程度減少 1.783,95% CI = 1.137–2.430,p < 0.001減少 1.050,95% CI = 0.507–1.593,p < 0.001
膝關節伸展力膝關節伸展力(SKE)提升0.459 N/kg無顯著改善
起坐測試改善 (2.327秒)改善 (3.213 秒)

PEMF療法的優勢

PEMF 裝置圖,來源《Frontiers in Medicine》
PEMF 裝置圖,來源《Frontiers in Medicine》
  • 安全性:
    • 非侵入性治療
    • 無報告副作用
  • 便利性:
    • 可在家進行
    • 治療時間短
    • 操作簡單
  • 經濟效益:
    • 相比手術費用低
    • 減少藥物依賴

配合運動計劃

運動計劃

運動名稱動作說明
坐姿等長股四頭肌運動 (SQM)病人坐於椅子上,雙手扶住椅子。指導病人盡最大努力收縮大腿肌肉,並維持收縮5秒。
坐姿腳跟滑動運動 (SHS)病人坐於椅子上,雙腳平放於地面。指導病人儘可能緩慢地彎曲膝蓋,然後緩慢伸直,確保雙腳始終保持貼地狀態/。
坐姿帶阻力膝關節屈曲運動 (SBKF)病人坐於椅子上。將彈力帶繫於踝部,另一端固定於病人前方。指導病人在運動提升階段前進行腿後肌群的最大等長收縮。
坐姿帶阻力股四頭肌運動 (SBQ)將彈力帶繫於雙踝,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扶於椅子兩側。一腳抵住彈力帶嘗試伸直膝蓋,另一腳踩地以抵抗彈力。
半蹲運動 (SS)指導病人站立,雙手扶於椅背,執行半蹲動作至膝關節彎曲約45度,並維持此姿勢5秒。

執行方案:

  • 頻率:每週2次
  • 強度:每次做2組,每組12次
  • 進展:
    • 第1-4週:每次2組,每組12次
    • 第4-8週:每次3組,每組12次

注意事項

  1. 正確姿勢:運動時保持正確姿勢,避免增加膝關節壓力。
  2. 個人化調整:根據個人能力調整運動次數與強度,必要時可諮詢物理治療師。
  3. 日誌記錄:每天記錄完成情況,便於評估進展與療效。

適用對象

  • 等待手術的末期膝關節炎患者
  • 尋求非手術治療方案者
  • 需要長期疼痛管理者

研究報告結論

  1. 脈衝電磁場療法結合家居運動能有效改善晚期膝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肌肉力量,緩解疼痛,並提高部分身體功能。
  2. 該療法對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患者可能產生不同效果,需根據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3. 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治療,脈衝電磁場療法結合家居運動可能為膝關節炎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有望延緩手術需求。
  4.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長期療效,優化治療方案,擴大適用人群範圍。
  5. 臨床醫生在應用該療法時,應結合患者教育和反饋,以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效果。